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雨后沙漠惊现摄人心魄的“沙狐之眼”,摄影师

来源:沙漠与绿洲气象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04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2015年天空之城专业组“美”一等奖 近日,新疆沙漠雨后出现一张“狐狸脸”的视频和图片在网络平台受到很大关注,网友纷纷感叹“这眼神摄人心魄!”“好漂亮,像上古的神祇刚好

2015年天空之城专业组“美”一等奖

近日,新疆沙漠雨后出现一张“狐狸脸”的视频和图片在网络平台受到很大关注,网友纷纷感叹“这眼神摄人心魄!”“好漂亮,像上古的神祇刚好被渺小的人类发现了,静静地凝视着人类。”……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,视频和图片的作者是新疆摄影师王汉冰,今年54岁。过去的二十多年里,他用镜头记录下家乡新疆的变化,今年7月,他和朋友们一起考察新疆阿尔金山时,当地前几天刚好下了雨,沙漠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水洼,用无人机视角向下看,水洼特别像狐狸的眼睛,王汉冰便捕捉下了摄人心魄的一幕。王汉冰说:“用镜头记录家乡变化,看着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特别欣慰,是大自然的无限生命力成就了这幅作品。”

《探》

王汉冰云淡风轻地回忆着当天与这双“美丽眼睛”相遇时的情景,可以感觉到,他的关注点都在绝美的自然景观上。但实际上,这张照片拍摄时并不容易,库木库里沙漠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境内,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沙漠。走进阿尔金山无人区,王汉冰和同行的考察人员们需要小心翼翼地沿着沙漠边缘行进。七月是沙漠的雨季,地上潮湿泥泞,步履艰难。“这里海拔很高,我们遇到了高反,开的车子陷进沙子里,需要大家去把车子挖出来,大自然好像铆足了劲要和我们较劲。”尽管如此,为了寻找最佳角度,王汉冰带着设备爬上了沙包,忘我地进行创作。

王汉冰说,当天风沙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多钟,慢慢放晴后,整个天变成了橘色。路上遇到一位五十多岁的放羊老人,他也满脸都是沙尘,甚至有点像个雕塑,他扯着嗓子说,他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沙尘暴,羊都跑了,“我就给了他两瓶矿泉水洗洗脸,我当时心里想,如果没有胡杨林,或许我们遭遇到的风沙会更大,十几年前,这里的沙尘暴特别多。近几年好一点了,每年刮个三四次,风沙没有那么大了,因为国家大力倡导退耕还林,大片大片胡杨林在新疆成长起来了。”

摄影师被称“大漠胡杨王”

2016年天空之城专业组“美”一等奖

王汉冰曾经200多次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胡杨林中,拍摄了大量的胡杨摄影作品,出版有摄影作品集《胡杨》、旅游风光画册《罗布淖尔》、旅游丛书《曾经沧海罗布人》《走进罗布淖尔》等。说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拍摄,王汉冰说,2014年5月份,当地刮起了一场罕见的沙尘暴,“当天从早上8点多开始刮风,中午12点左右整个天都变成了黑色,大白天看不清楚路。天气状况很恶劣,但我想拍一组沙尘暴中的胡杨照片,我就一个人开着车往胡杨林方向去了。当时在车里就能感觉到沙子打在玻璃上巨大的声响。到了胡杨林,我顶着风沙下车,拿出相机,其实我眼睛都睁不开了,只能眯着眼睛咔嚓咔嚓快速拍摄。当时脸上全是沙,相机里也是沙,抖抖镜头都是响声,好在拍到了一些照片,效果也还不错。”

首届全国金鼎杯风光摄影大赛优秀奖《晨曦》

2019年8月新疆风光摄影艺术展优秀奖《冬日》

《胡杨之秋》

今年54岁的王汉冰,1986年毕业于新疆林业学校,当了六年的美术老师,之后进入新疆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学习。毕业后,他在新疆尉犁县旅游局做宣传工作,现为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。在国内摄影圈,王汉冰还有一个更为人熟悉的名字——“大漠胡杨王”。

王汉冰拍摄的《沙狐之眼》

记者了解到,8月25日,“瞰世界·第八届(2022)中国无人机影像大赛”颁奖礼在北京举行,因为疫情原因,王汉冰没法到达现场领奖,他通过视频对拍摄的细节进行了线上分享。大赛评委会对《沙狐之眼》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语:这是一幅奇妙的影像,两湾湖水,一道沙梁,在无人机的注视下,幻化为沙漠之狐的面孔,与之凝视,似有灵光。也许这凝视便只在此时此刻,明日,风起,沙移,一切又将模糊,沙又归于沙,水又归于水。

绝美景象是自然的馈赠

王汉冰说,其实这次拍摄《沙狐之眼》,和他平时拍摄的胡杨林一样,初衷都是努力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化,“拍摄胡杨期间,我常常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令人为之震撼的生命力,拍摄过程中对生与死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,而这一次能够在沙漠中拍摄到这一汪汪发光的积水,不就是新疆的生态环境向好的体现吗?”

文章来源:《沙漠与绿洲气象》 网址: http://www.smylzqx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4/592.html



上一篇:耗时50年!传奇艺术家在沙漠里建成世界最大的“
下一篇:“80后”养驼人李博:从“沙漠之舟”到“产业之

沙漠与绿洲气象投稿 | 沙漠与绿洲气象编辑部| 沙漠与绿洲气象版面费 | 沙漠与绿洲气象论文发表 | 沙漠与绿洲气象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沙漠与绿洲气象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