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沙漠与绿洲气象》投稿[10/07]
- · 沙漠与绿洲气象版面费是[10/07]
雨后沙漠惊现摄人心魄的“沙狐之眼”,摄影师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2015年天空之城专业组“美”一等奖 近日,新疆沙漠雨后出现一张“狐狸脸”的视频和图片在网络平台受到很大关注,网友纷纷感叹“这眼神摄人心魄!”“好漂亮,像上古的神祇刚好
2015年天空之城专业组“美”一等奖
近日,新疆沙漠雨后出现一张“狐狸脸”的视频和图片在网络平台受到很大关注,网友纷纷感叹“这眼神摄人心魄!”“好漂亮,像上古的神祇刚好被渺小的人类发现了,静静地凝视着人类。”……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,视频和图片的作者是新疆摄影师王汉冰,今年54岁。过去的二十多年里,他用镜头记录下家乡新疆的变化,今年7月,他和朋友们一起考察新疆阿尔金山时,当地前几天刚好下了雨,沙漠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水洼,用无人机视角向下看,水洼特别像狐狸的眼睛,王汉冰便捕捉下了摄人心魄的一幕。王汉冰说:“用镜头记录家乡变化,看着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特别欣慰,是大自然的无限生命力成就了这幅作品。”
《探》
王汉冰云淡风轻地回忆着当天与这双“美丽眼睛”相遇时的情景,可以感觉到,他的关注点都在绝美的自然景观上。但实际上,这张照片拍摄时并不容易,库木库里沙漠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境内,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,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沙漠。走进阿尔金山无人区,王汉冰和同行的考察人员们需要小心翼翼地沿着沙漠边缘行进。七月是沙漠的雨季,地上潮湿泥泞,步履艰难。“这里海拔很高,我们遇到了高反,开的车子陷进沙子里,需要大家去把车子挖出来,大自然好像铆足了劲要和我们较劲。”尽管如此,为了寻找最佳角度,王汉冰带着设备爬上了沙包,忘我地进行创作。
王汉冰说,当天风沙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多钟,慢慢放晴后,整个天变成了橘色。路上遇到一位五十多岁的放羊老人,他也满脸都是沙尘,甚至有点像个雕塑,他扯着嗓子说,他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沙尘暴,羊都跑了,“我就给了他两瓶矿泉水洗洗脸,我当时心里想,如果没有胡杨林,或许我们遭遇到的风沙会更大,十几年前,这里的沙尘暴特别多。近几年好一点了,每年刮个三四次,风沙没有那么大了,因为国家大力倡导退耕还林,大片大片胡杨林在新疆成长起来了。”
摄影师被称“大漠胡杨王”
2016年天空之城专业组“美”一等奖
王汉冰曾经200多次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胡杨林中,拍摄了大量的胡杨摄影作品,出版有摄影作品集《胡杨》、旅游风光画册《罗布淖尔》、旅游丛书《曾经沧海罗布人》《走进罗布淖尔》等。说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拍摄,王汉冰说,2014年5月份,当地刮起了一场罕见的沙尘暴,“当天从早上8点多开始刮风,中午12点左右整个天都变成了黑色,大白天看不清楚路。天气状况很恶劣,但我想拍一组沙尘暴中的胡杨照片,我就一个人开着车往胡杨林方向去了。当时在车里就能感觉到沙子打在玻璃上巨大的声响。到了胡杨林,我顶着风沙下车,拿出相机,其实我眼睛都睁不开了,只能眯着眼睛咔嚓咔嚓快速拍摄。当时脸上全是沙,相机里也是沙,抖抖镜头都是响声,好在拍到了一些照片,效果也还不错。”
首届全国金鼎杯风光摄影大赛优秀奖《晨曦》
2019年8月新疆风光摄影艺术展优秀奖《冬日》
《胡杨之秋》
今年54岁的王汉冰,1986年毕业于新疆林业学校,当了六年的美术老师,之后进入新疆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学习。毕业后,他在新疆尉犁县旅游局做宣传工作,现为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。在国内摄影圈,王汉冰还有一个更为人熟悉的名字——“大漠胡杨王”。
王汉冰拍摄的《沙狐之眼》
记者了解到,8月25日,“瞰世界·第八届(2022)中国无人机影像大赛”颁奖礼在北京举行,因为疫情原因,王汉冰没法到达现场领奖,他通过视频对拍摄的细节进行了线上分享。大赛评委会对《沙狐之眼》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语:这是一幅奇妙的影像,两湾湖水,一道沙梁,在无人机的注视下,幻化为沙漠之狐的面孔,与之凝视,似有灵光。也许这凝视便只在此时此刻,明日,风起,沙移,一切又将模糊,沙又归于沙,水又归于水。
绝美景象是自然的馈赠
王汉冰说,其实这次拍摄《沙狐之眼》,和他平时拍摄的胡杨林一样,初衷都是努力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化,“拍摄胡杨期间,我常常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令人为之震撼的生命力,拍摄过程中对生与死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,而这一次能够在沙漠中拍摄到这一汪汪发光的积水,不就是新疆的生态环境向好的体现吗?”
文章来源:《沙漠与绿洲气象》 网址: http://www.smylzqx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4/5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