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“80后”养驼人李博:从“沙漠之舟”到“产业之

来源:沙漠与绿洲气象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04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因为缺乏养殖经验,在合作社成立第2年,李博的驼群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死亡现象。“前一天还活蹦乱跳,第二天就毫无征兆地死了,一死就是20多峰。”这对李博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。

因为缺乏养殖经验,在合作社成立第2年,李博的驼群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死亡现象。“前一天还活蹦乱跳,第二天就毫无征兆地死了,一死就是20多峰。”这对李博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。

初秋时节,夕阳西下,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一家奶驼养殖专业合作社院内,一峰峰高大的骆驼仿佛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边。伴随着清脆的驼铃声,李博抱着饲草走近围栏。数十峰骆驼迅速围拢过来,亲昵地把头靠向主人。

(奋斗者·正青春)“80后”养驼人李博:从“沙漠之舟”到“产业之舟”

然而,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险些将李博“打倒”。

然而,李博的养奶驼进程并非一帆风顺。

在李博的想象中,养奶驼和养普通骆驼没什么区别,只要用心付出,肯定能有所收获。然而,到了真正养起来他才发现,要把一个普通骆驼驯化成可以产奶的骆驼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“从古至今,温顺善良、忍辱负重的骆驼是阿拉善人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。在我心中,骆驼不仅仅是阿拉善的‘名片',更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。”

作者 张林虎 徐爱翔

李博也曾想过放弃,“每当我绝望地站在驼圈前,看着眼前一峰峰骆驼,它们的眼神仿佛在告诉我,老兵,再难你也要咬牙坚持下去。”李博说。

“那真是格外艰难的一年。受疫情影响,驼奶没有销路,我便到甘肃、新疆等地寻求合作。可是好不容易谈好的订单,却运不出去,一年下来整整赔了30多万。”李博说。

“下一步,我希望把养殖经验分享给乡亲们,和他们一起走上养殖致富路,同时延伸骆驼产业链,让骆驼由过去的‘沙漠之舟'变成如今的‘沙漠黄金',持续带动增收致富。”李博说。

对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“80后”养驼人李博来说,骆驼带给他的不仅仅是收入上的增加,更是精神上的激励。

尽管创业之路充满坎坷,李博还是靠着部队锻炼出来的毅力挺了过来。然而,在解决了资金、场地和销路等问题后,新问题又接踵而至。

35岁的李博是一名退伍军人,退伍后当过企业管理人员,也曾在事业单位端过“铁饭碗”。2013年,他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搞起了奶驼养殖,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。

图为李博察看骆驼牙口。 徐爱翔 摄

创业初期,李博都是靠人工挤奶,夏天胳膊被晒到脱皮,冬天手被冻到麻木,这些都是正常不过的事。“骆驼产业发展缓慢,初期驼奶产量低,但开支却很大。”李博指着身后的驼群说,现在它们每天的吃喝拉撒就要3000多元。

为节省开支,养殖基地的各种土建工作都是李博和家人动手完成的。

“骆驼有一定的野性,挤奶就是最难的事情。”一次驯驼时,李博不小心被骆驼踢到膝盖,造成韧带受伤,他只能瘸着打了石膏的腿坚持工作3个月。

阿拉善有超过5000年的骆驼驯养历史。著名的曼德拉山岩画中,有关骆驼形象的生动刻画告诉世人,阿拉善是双峰驼最早的驯化地之一。2012年11月,中国畜牧业协会骆驼分会授予阿拉善盟“中国骆驼之乡”的称号。

图为李博为骆驼挤奶。 徐爱翔 摄

图为参军时的李博。 李博供图

“刚开始不光缺经验,还缺资金,那时候真是举步维艰。”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,李博感慨万千。因资金短缺,他连搭建驼圈的各种材料都是从废品收购站“淘”来的。

“无边瀚海人难度,端赖驼力代客船。”千百年来,智慧的阿拉善人民头顶湛蓝星空,脚踏黑戈壁与金沙漠,与骆驼相依为命。

阿拉善人喜爱骆驼,有着代代传承的丰富的养驼经验,阿拉善境内沙漠戈壁纵横、地形复杂、气候恶劣,特殊的自然环境更是赋予骆驼生存繁衍的条件。

中新网阿拉善9月2日电 题:“80后”养驼人李博:从“沙漠之舟”到“产业之舟”

图为李博参加中国骆驼大会。 李博供图

本文转自:中国新闻网

如今,走出困境后的李博,拥有骆驼400余峰,日产奶300余公斤,年营业额达150余万元。

李博并没有气馁,而是选择拜师学习、外出考察、总结经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合作社渐渐有了起色。

文章来源:《沙漠与绿洲气象》 网址: http://www.smylzqx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4/593.html



上一篇:雨后沙漠惊现摄人心魄的“沙狐之眼”,摄影师
下一篇:“雾都绿洲”让沙特人享受清凉

沙漠与绿洲气象投稿 | 沙漠与绿洲气象编辑部| 沙漠与绿洲气象版面费 | 沙漠与绿洲气象论文发表 | 沙漠与绿洲气象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沙漠与绿洲气象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